【A-1】樹科大農學博士陳立夫 以魚菜共生療癒生活及教學
公共事務處媒體組 | 焦點新聞 | 劉秀珠 | ext.1906 | 2022/04/25
樹科大農學博士陳立夫 以魚菜共生療癒生活及教學 111.4.25
【高雄訊】以小米、高梁、玉米、木薯等作物為主食的西非布吉納法索(簡稱:布國)居民,目前稻米已是其國民主食之一,會有如此的改變,全歸功於台灣農耕隊(現稱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(國合會);ICDF)的承先啟後在布國引進水稻栽種,而樹德科大通識教學育院自然組農學博士陳立夫,正是1999年前進布國的「草根大使」的幕後功臣之一,其與團隊12位成員致力於灌溉渠道建構與土壤肥力改良,團隊群策群力才有此成效。
陳立夫在中興大學完成農學博士班學位後,第一個工作即是甄選進入國合會,派駐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受訓而促成此項機緣,並在2000年回到台灣。2004年進入樹德科大任教後,2012年以留職停薪方式再度前往布國,但因賢妻認為該項工作不適合舉家前往,故2014年回到台灣繼續執起教鞭。
回到教職的陳立夫難忘心愛的農事,再次與自然的邂逅機緣,乃是為了配合教育部新課程計畫案,提報「魚菜共生」教學實踐計畫並獲獎補助,一則發揮自己的專長,再則圓了自己的夢想,三則讓選課同學在實作中,體驗農食教育與大自然的奧妙,以及空間綠化。目前在該校的通識學院露台有學生的魚菜共生系統設備實習場域、有微小型的風力發電、有太陽能板,以及室內穿堂兼具教育、美學、及觀光功能的魚菜共生系統展示。「魚菜共生是很療癒的生活享受及教學舒壓」,陳立夫笑顏逐開地如此形容。
陳立夫說自己相當喜愛大自然的環境,在布國享受與自己所學相關的工作及勞務,農耕隊的食材都是自給自足,從畜牧業到養殖業都有,為了解饞,還種植紅豆與綠豆,但紅豆總是花苞掉光光,只有綠豆可以收成。原來布國日夜溫差20度至50度之間,栽種最重要的溫度、日照、及養份三大因素中,最重要的溫度一項在布國完全被打敗了。陳立夫也提及二度到布國時,驚喜地發現布國人民已學習吃米吃肉燥飯,只是肉燥飯食用方式與台灣大異其趣,布國人民是煮一大鍋飯淋上肉燥用手攪拌,再做成飯團或手抓飯食用。
對於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所造成的全球穀物影響,陳立夫表示就國家安全整體考量,應由國安政策之推動才能解決民生問題;但若以庶民角度而言,魚菜共生不失為選項之一。
陳立夫話題一轉,他說魚菜共生是高成本設備,業者若以此方式栽種必定是高單價高經濟的作物,才有利潤;但一般家庭若有頂樓或陽台者都可嘗試栽種養殖,既可綠化空間,也讓家人躬身實踐食農教育寓教於樂的效果。陳立夫也特別提醒大家,魚菜共生的植物千萬不能包覆泥土,才不會因為土壤含水飽和而造成根部缺氧,影響植物正常生長。
陳立夫在該校通識教育自然組的課程相當熱門,尤其在學校的磨課師(MOOCs)課程中開設的《有機農業生產-土壤管理要領與實務》,在社團法人臺灣開放式課程暨教育聯盟(TOCEC)的評鑑中,於2020年從全國大專院校眾多MOOCs中被評選為優選課程,實屬不易。
陳立夫個人專利包括新型液肥效能檢測裝置、新型液態肥料產生系統、發明專利重力式肥灌系統、新型重力式肥灌系統、新型微生物活性監測裝置;其他專業證照有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甲級廢水處理專責人證照、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語能力認證考試中高級。
圖說一:陳立夫老師在通識教育學院的魚菜共生示範系統
圖說二:陳立夫老師在通識教育學院的魚菜共生實作場域